宋元:茶文化的发展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宋元:茶文化的发展

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:余悦

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《大美中国茶》"图说"系列的序言推送后,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。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,特转发《图说中国茶》一书。该书出版于2014年,却写作完成在10多年前。今天推送的是该书第一章第三节:"宋元:茶文化的发展"。这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,介绍了宋元茶文化的发展状况与特点,重点是宋代人如何斗茶。


 


宋元:茶文化的发展

 

“茶兴于唐而盛于宋”,这是中国茶业发展的阶段性写照,也是茶文化历史性总结。


在李唐王朝的三百年间,无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、外贸、艺术等方面,都达到了鼎盛时期,至宋代,尽管被视为“积弱国衰在走下坡路,但经济、文化仍是相当繁荣。就茶事而言,随着茶叶生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,全国茶叶生产区域日益扩大,茶叶产量也不断增加,饮茶更为广泛普遍。王安石《议茶法》说:“夫茶之为民用,等于米盐,不可一日以无。”宋人吴自牧编撰的《梦梁录》载有“开门八件事”: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酒、酱、醋、茶。到元代,去掉酒而成“开门七件事”,元杂剧《刘行首》二折中有一首诗:


教你当家不当家,

乃至当家乱如麻;

早起开门七件事,

柴米油盐酱醋茶。


可见,茶已同布帛菽粟,成日常生活之必须品。


从茶艺来讲,宋代继承了唐人开创和构建的茶艺体系,却又根据当时的需要加以发展,并形成自身以“斗茶”、“分茶”为特色的风貌,同时为明清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。



宋代茶艺能够再领风骚,与贡茶的关系极为密切。而龙团凤饼,即是贡茶的巅峰之作。贡茶虽然始于唐代,但贡茶制度的确立完善,和宋代制茶技术的突破有关,也和团饼茶制造工艺的改进有关,还和当时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。


唐代是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中成长起来的,而后又开疆拓土,进入鼎盛时期,士民大都以军功致显位。而宋代赵匡胤却是黄袍加身转眼成皇帝,后来又在杯酒释兵权中奠定国力基础,因此国策崇文抑武。到了宋太宗时期,特别注重中央集权,即使在茶叶生产和皇室饮茶方面,也要维护皇权的威势和体面。他在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下诏要求必须“取象于龙凤,以别庶饮,由此入贡”。为了实行皇上的旨意,朝廷派出专门的官员来到建安北苑(今福建建瓯)监督龙风贡茶。这种茶的制作方法,是把茶膏定型模具刻上龙、凤、花、草图案,将茶饼用这样的模具压制定型后就有龙凤造型。开始,贡茶的数量并不是很多。



稍后,出现了“前丁后蔡”这两个人物,才使北苑茶史翻开了新一页。太宗去世后真宗继位,年号为咸平。这时,丁谓(公元962年-1033年)担任福建转运使,并负责监督北苑御茶,北苑茶有了较大的变化。为了皇帝能早日尝上新茶,为达到早、快、新的目的,丁谓“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,日数千工,聚而造之,逼社即入贡”。从采茶到入贡不过数十天时间,由福建茶区到北宋京城开封路途遥远,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,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。他监制的大龙团茶(原无“大”字,因后有小龙团茶而加以区别),比过去龙凤茶的质量要高上无数倍,深得朝廷欢欣。因此,丁谓也官运亨通。



仁宗庆历年间(公元1041年-1048年),蔡襄为福建转运使,主要任务和丁谓一样也监制御用茶叶,而且“益重其事,品数日增,制度日精。” 


《北苑别录》蔡襄上任后即改进大龙团茶的制作,从外形上主要是将过去8饼一斤的大龙团,改为20饼一斤的小龙团茶,茶饼直径一寸五分左右,表面上印有精致的龙凤及花草图案。在品质上,蔡襄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,精益求精,大大改进制作工艺。



他曾著有《茶录》专论,虽不到800字,但此文在茶质的色、香、味等方面,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,对藏茶、炙茶、碾茶、罗茶、候茶、点茶以及茶器、茶具等,作了应有的叙述。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宣传,小龙团茶的制造和饮用,得到大大提高。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中说:“自小团出,而龙团(即大团)遂为次矣!”


自“前丁后蔡”的大、小龙团“争新买宠”后,在宋神宗的熙宁年间,又出了个贾青为福建转运使,那时非常珍贵的御用茶品是密云龙。在《宋稗类钞》的工艺篇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然密云龙之出,则二团(指大小龙团茶)少粗,以不能两好也。”这也说明当时为保证密云龙茶的绝对地位,大小龙团的质量不得不退避三舍的情况。



建安在宋代成为贡茶之地后,渐渐有了一种“试茶”风气。因为当时的北苑诸山,官私茶焙之数达1300多家,制茶者造出茶叶来,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较一番高下。正如范仲淹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所描绘的:“北苑将期献天子,林下雄豪先斗美。”后来,由贡茶产地相聚而品评的“试茶”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的“斗茶”风俗。而且,这种由品茶生发成集体裁决茶叶优劣的新事,很快风靡全社会,上至王公贵族、文人雅士,下至平民百姓、市井小民,多乐此不彼。


“斗茶”又叫“茗战”、“点茶”,宋代斗茶承继的是唐五代之习:因为建安贡品多为饼茶,虽然唐代也有饼茶,但宋人对饼茶质量要求很高,用的都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选料,加工也极为精细,斗茶人首先要会辨别饼茶的质量。


宋徽宗赵佶在《大观茶论》中总结了鉴别茶饼的方法:

一是以色辨,要求茶饼“色萤彻而不驳”;

二是以质辨,要求茶饼“缜绎而不浮”、“举之凝结”,即要求质地密而不松散,拿在手里有一定分量;

三是以声辨,要求茶饼“碾之则铿然”。

总之茶饼要坚密、干燥、干净,达到上述要求,就“可验其为真品也”。



斗茶的程序大致是:首先用开水将茶盏烫热,分置茶末于盏中,注入开水调成糊状,如同浓膏油,谓之“调膏”。煎水是很重要的一环,宋人煎水用瓶,待水沸提起瓶,一点一点望茶盏内滴注,同时用工具搅动盏中茶末,边点边搅,令水与茶彼此交融,泡沫泛起。古代称沸水为“汤”,以瓶滴注叫“点”,故古代雅称茶壶叫“汤提点”。搅动茶末的动作叫“击拂”。“击拂”时汤面泛起的泡沫叫“汤花”。击拂高手可以令汤面上的汤花幻化成各种形状,若花鸟虫鱼、若山川草木,纤巧有若绘画,因此,这种点茶艺术又称为“汤戏”、“茶百戏”,或“水丹青”,即茶水之画。



斗茶的胜负标准是什么呢?


蔡襄在《茶录》中指出:“视其面色鲜白,著盏无水痕为绝佳。建安斗试,以水痕先者为负,耐久者为胜。”


这就是说,主要看两点:一是“汤色”一是“汤花”,最后综合评定味、香、色。唐宋之时,斗茶虽然都讲究斗茶味、差别茶香,却又同中有异:唐五代风俗,以绿茶贵。而在蔡襄与范仲淹的北宋前期品茶已经崇尚白茶。



斗茶是我国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,历史上的斗茶,虽然一去不复返,但今日的茶叶鉴评技术和品茶艺术,多少有点宋代遗风。


远需至指出的是:唐代虽然是茶文化定型时期,却是以僧人、道士、文人为主来领导茶事活动的,直至宋代,因为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,市井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,茶文化才进一步向上下两层拓展。宋代虽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时期,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,城市集镇大兴,当时的开封商贾云集,他们要求有休息、饮宴、娱乐之地,所以这样的场所应运而生,点缀着京都的繁华景象。

Baidu
map